10月19日下午,一场以“中国哲学与当代乡村文化建设”为主题的文化沙龙在“浙东哲学小村”鄞州区塘溪镇童夏家村举行。40余名专家学者,通过实地调研与座谈交流,共同探寻哲学智慧赋能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2020年以来,市、区社科联围绕“小村庄、大道理”这一中心,联合属地镇、村,将童夏家村打造为“浙东哲学小村”,一期分为哲学小道、哲学小桥、哲学小墙绘、哲学小廊、哲学小广场、哲学小景观6个部分。二期打造一条以“哲学”为主题的小径、2个“哲学小庭院”和13个哲学点位,对高深的哲学思想进行通俗化的解读和生动呈现。三期“堇山哲舍”已打造完成,在哲舍中我们看到了中西哲学名人、浙东学派名人及塘溪镇名人简介,还有生活哲学、成语哲学等板块。既有传统的展板展示,又有电子屏和互动设备加持,更有宁波科探中心科普志愿者不定期的讲解,使参观者、游客、村民们可以通过更多种形式获取哲学知识、体悟哲学深奥。现在四期建设的招投标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我们期待着有更精彩的内容展现。
本次沙龙在童夏家村党支部书记童善龙简短而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中拉开了帷幕,塘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晓俊详细介绍了塘溪镇的自然人文资源,进入新时代,镇里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全面整合了现有的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民间文化、哲学文化资源,找到了基层文化打造的特色方向。
在接下来的专题报告中,宁波市哲学学会名誉会长、二级教授任春晓首先带来一场浙江两个“哲学小村”别开生面的隔空对话,她将“中国农民哲学小村”衢州江山勤俭村与“浙东哲学小村”鄞州童夏家村在形成的时代背景、村庄的特点亮点、活动的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实践案例中提炼哲学小村建设的共性经验与个性启示。宁波开放大学实验学院院长、宁波开放大学博士联会会长何新哲副教授以“哲学小村视域下乡村振兴的‘道’与‘术’”为题,就“乡村振兴”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广度之辨——乡村文化振兴为何必要,“哲学”与“乡村”的深度之融——乡村文化建设如何落脚,以及“向内”与“向外”的向度之衡——乡村文化建设有何路径等三个问题作了深度的探讨。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陈正良则着重强调了“文化自觉”的重要性,呼吁以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扎实的举措推进鄞州乡村文化建设。在自由发言环节中,张新光、刘玲等专家学者围绕哲学如何更深层次融入乡村肌理、文化资源如何创新性转化等议题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青年教师胡细华则激动地表示,“走进童夏家村,我最大的感受是‘哲学回来了’了!”哲学就是要像这样回归自然,回归到村民百姓中。
省社科联副主席(兼)、市社科联(社科院)主席(院长)傅晓博士做了最后的总结讲话,他从“哲学是无用之用”“哲学大有可为”等角度阐述哲学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他充分肯定了童夏家村“浙东哲学小村”建设的现有成果,并提出了市社联下步建设和规划,描绘了哲学赋能乡村文化的美好图景。
本次活动不仅让哲学真正走进乡野、贴近村民,更为“浙东哲学小村”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为探寻哲学智慧赋能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现实路径。
专家学者参观现场
新落成的“堇山哲舍”。
童夏家村哲学墙绘。
来源:鄞州区社科联、市哲学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