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由宁波市档案馆、海曙区档案馆、海曙区社科联联合编研出版的《古城新韵铸辉煌——宁波罗城的千年印记》新书首发。该书立足档案文献资源,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对宁波罗城的历史脉络和变迁进行解码和还原。
从南北朝开始,经隋唐至宋,地方州一级的城市,普遍实行子城—罗城“二重城”制度。子城四周筑有城墙,内为州的衙署机构,是地方城市的政治核心;罗城又称罗郭,是子城周边的外城,主要为居民居住的场所及学校、庙宇等公共建筑。
宁波是以罗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名城,罗城就位于现今的海曙区。
宁波罗城的规模、形状与位置,南宋《宝庆四明志》有明确记载:“罗城周回二千五百二十七丈,计一十八里。奉化江自南来限其东,慈溪江自西来限其北,西与南皆它山之水环之,唐末刺史黄晟所筑。”现灵桥路、长春路、望京路、永丰路、和义路、东渡路等构成的环形马路基本上就是原罗城城墙旧址。
“罗城,对于宁波而言,就是城市的‘原点’。”该书编委会表示,编研此书的初衷,是希望借助档案,解读罗城“千年府治”的文化密码,把罗城在历史中积淀的独有文化气质提炼出来,让更多宁波人了解罗城。
该书共八章20余万字,着重对宁波罗城为核心的城市经济、文化、规划、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内容作了较全面的研究,以文字为本,辅以历代地图、老照片、文物考古图、古画、摄影作品等,古今呼应,更真实、全面告诉人们罗城是什么、有什么特色,在历史的地位以及对于今天的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在解码宁波罗城中,突破一般历史图书以时为经,以史为纬的“时序式”演绎方式,而从宁波鲜明的海洋气质、科学的务实精神、智慧的文化自觉、勇毅的浙东风骨等特质进行画像,将罗城历史整合为规划、治理、开放、海防等8个主题,全面揭示宁波罗城的风貌,将罗城的历史脉络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穿越时空,感受那份属于宁波的独特魅力。
宁波市政协原副主席、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郁伟年看完书点赞:“该书视角宏大,却描述细致,以古鉴今,可读性强,让宁波人倍感亲切。”宁波市社科联(市社科院)副主席(副院长)、党组成员陈建祥表示赞同:“该书用严谨细致的笔触记录了罗城千年变迁,很好地平衡了学术性和通俗性,既为宁波文化研究者提供了素材,也唤醒了城市记忆。”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宁波日报社副总编辑张伟方认为:“该书立意高远,体现了千年罗城厚重历史文脉以及丰富文博资源。”
“城纪千年,人文其昌。”千年罗城不仅是海曙的文化之根,更是推动区域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海曙紧紧围绕遗产保护和活力提升,推动罗城保护焕新,致力于打造“中央文化活力区和都市文博引领区”。
“本书的出版,将成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励我们更加深入地传承和挖掘罗城的历史文化。”海曙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通过深入挖掘罗城的历史文化内涵,积极探索“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新模式,推动罗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来源:海曙区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