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社科院(市社科联)关于印发《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2024年度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3-11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办公室 字号:[][][]
分享到:

甬社科院联〔2024〕2号


各处(室、所):

现予印发《宁波市社科院(市社科联)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2024年度工作要点》,望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推动2024年院(联)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宁波市社会科学院(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24年2月22日

宁波市社科院(市社科联)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2024年度工作要点


一、2023年度工作总结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尤其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强化理论武装、智库建设、文化研究、社科普及,以及自身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获评2023年度“全国城市社科院先进单位”“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等荣誉。

(一)强化思想引领,理论阐释走深走实

一是深入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组织研究人员赴相关市直部门、国企、中小学等单位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宣讲,受到广泛好评。引导全市社科界通过宁波社科讲坛、社科普及基地等平台载体,面向基层群众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宣讲活动。10月13日上午,与市委宣传部共同组织召开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安排七位专家作专题发言,专家观点刊登于10月17日的《宁波日报》,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市社科联‘三化一体’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的经验做法获《宁波宣传工作》专刊录用。

二是深入实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组织全市社科界围绕“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阐释”等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完成“7·26”重要讲话专项课题验收。组织开展“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融媒体传播项目,一期3集、二期13集分别已于今年3月、8月在宁波新闻综合广播FM92.0“92晚新闻”“在宁波”“喜马拉雅”APP等平台以及全市农村大喇叭播出,荣获浙江省、宁波市八八战略重大主题新闻奖一等奖,收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三是深入开展重大理论和学术研讨活动。4月21日,与鄞州区共同举办“溯源新思想”鄞州理论研讨会。5月17日,执行承办第二届中国一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高质量发展高端智库论坛。6月4日,与北仑区共同举办“溯源新思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研讨会,在社会各界取得强烈反响。6月29日,承办首届价值中国品牌文化圆桌对话等重大活动。7月29日,与余姚市共同举办“黄宗羲学术思想的当代价值研讨会”。10月14日-15日,指导慈溪市社科联举行“八八战略”在慈溪理论研讨会暨慈溪市社科界第二届学术年会。10月31日,与余姚市共同举办纪念王阳明诞辰551周年礼贤仪典,围绕“阳明心学与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主题,探讨阳明文化如何助力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12月27日,与鄞州区、海曙区共同举办“纪念王应麟诞辰800周年暨首届国际蒙学大会”。

四是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追根溯源学思想、知行合一开新局”集中学习,累计7.5天317人次,结合个人自主学习,撰写学习体会36篇,汇编成《学著作,悟思想》小册子。先后6批次组织干部赴结对镇——慈溪市长河镇,开展“忆初心、悟真理、解难题”现场学习,举办杨贤江教育思想论坛,指导提升区域发展品牌,牵线引进中国中铁共同谋划老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市社科院瞄准‘贤江故里’红色教育文化品牌 切实谋划乡村文化振兴之策”入选第一批调研破难典型案例,编入《联镇街 入村社》书籍。在主题教育中,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和建章立制等重点举措。落实班子成员每人领衔1个研究专题,高质量完成“‘八八战略’在宁波”再认识再实践再深化、社科赋能乡村振兴等主题调研。傅晓书记代表宁波市及全省社科理论界在中央第五指导组主题教育意见建议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交流实际感受和意见建议。

(二)围绕智库建设,咨政建言重质重量

一是建立新型智库联建机制。组织召开全市新型智库工作例会,讨论《宁波市新型智库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探索全市智库分类建设体系及激励机制,形成专报《加快打造全市新型智库体系 为实现“两个先行”提供强大智力支撑》报送市领导。推动中国社科院、中创产业发展研究院共同建设宁波高质量产业发展研究院,打造国内高端研究人才集聚平台。4月21日,携手国研经济研究院、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组建长三角自主创新智库联盟。10月17日,在首届长三角县市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讨会上,市社科院加入长三角高端智库联盟。

二是提升决策咨政研究水平。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升专报质量,全年累计报送“加快推进宁波营商环境立法 助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等《社科成果专报》24期,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10件次,其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6件次。关于“营商环境立法”的报告同时获彭书记、汤市长批示,市人大迅速响应,并启动了立法调研工作。同时,与市委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市政协等部门深入开展合作课题研究,完成“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基本单元研究”等一批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第一次荣获2022年度全市党委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宁波夜间文旅经济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获评2022年度全市党政系统“十佳调研成果”。与宁波大学合作开展的“践行‘双循环’新发展要求打造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升级版的建议”获省社科联规划课题立项。

三是做好研究成果的多途径转化。完成了《宁波发展蓝皮书2023》,启动《宁波发展蓝皮书2024》相关工作。研究人员发挥专业特长,接受电台、纸媒、新媒体等采访和访谈,为相关部门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傅晓书记的署名文章“用制度助推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实践”在《光明日报》发表,引起广泛关注。“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文化地标的对策建议”“南京‘全流程精准服务’推动央地深度合作”等信息被市委办《宁波信息》录用,“苏州出台新政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等信息获市府办《宁波政务信息》录用。“谋划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 提高港城文化软实力”在市政协十六届九次常委会会议上作主题交流。“提升机关党建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获宁波市机关党建研究会2023年度机关党建工作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机关干部撰写的“亚运,遇见最美那片海”一文荣获杭州亚组委主办的“我和亚运”全省征文比赛“优秀作品奖”(最高奖),宣传了宁波亚运赛事。

四是完成社科优秀成果评选。开展第十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由省社科联邀请市外专家,在市外举行学科组和总评,共评出一级成果5项,二级成果10项,三级成果15项,优秀成果30项。

(三)聚焦重点项目,文化研究可圈可点

一是陆续完成2022年文化研究工程十大重点项目。加强对2022年宁波文化研究工程十大重点项目的全环节管理、全过程把关,主动指导、协助课题组开展实地调研和收集资料,相关成果陆续验收中。目前,“翠屏山中央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研究”“阳明文化‘四中心’建设研究”“构建新时代宁波城市文化空间研究”等课题已结题,成果报送市委市政府领导,获得肯定性批示;“‘八八战略’在宁波的实践研究”“建设全国文明典范之都研究”“宁波海丝‘活化石’研究”书稿已陆续进入出版程序。

二是实施宁波优秀文化立体化传播项目。完成宁波宋韵文化“双传双创”工程一期项目,录制12期音视频和访谈节目,在宁波电台等媒体陆续播出,其中宁波宋韵长卷短视频获浙江社科、宁波发布等微信公众号转发,得到省市领导和广大群众点赞关注,宁波宋韵文化手绘地图更是受到群众热捧。完成制定宁波优秀地域文化立体化传播项目三年规划。启动实施“宁波商帮文化”采购立项工作,包含5期访谈类节目视频、10期短视频“甬商列传”以及组织中小学生宁波商帮文化传承活动,并录制3期纪实短片《小小宁波帮》。“宁波宋韵文化立体化传播”(第二期)于12月16日在宁波广电集团广播文化传播中心FM98.6,“宁波之声”视频号等平台陆续播出,向市民群众科普传统文化的精华,弘扬宁波优秀历史文化。

三是一体推进2023年度文化研究工程和第一批重点文化研究基地建设。以突出大文化、开展大研究、实施大工程为总体思路,谋划了宁波文化研究工程八大类任务。文化研究工程被写进市委决定。2023年立项课题5批共63项,内容涵盖宁波帮文化系列研究、宁波大运河文化系列研究、阳明文化系列研究,宁波学术流派及其思想研究等。坚持文化研究工程和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印发《宁波市重点文化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公布“宁波市阳明文化研究中心”等11个基地为第一批市重点文化研究基地。开拓海外研究引进项目,与浙江大学出版社签订合作协议引进出版《宁波与海洋文明》系列丛书。加强与中国社科院的战略合作,开展“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样本”重大课题研究,已召开专家咨询会,完成文稿提纲。

(四)紧贴群众需求,社科普及出新出彩

一是深入开展社科普及活动。5月14日,省市县三级联动举办社科普及周启动仪式,安排法律法规、金融保险、文物鉴定、交通安全、终身教育、结艺文化、非遗展示等宣传展示活动。围绕“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奋力推进‘两个先行’”主题,在5月的第三周社科普及周期间,举行重大活动50场;全年面向基层推出300余场多种形式的社科普及活动。紧贴形势任务和基层需求,适时征集更新讲师讲题,保持常讲常新。与宁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宁波书城等单位合作,推出“名人名典”“明州明言”“百姓百家”系列讲座,“名人名典”系列讲座今年开讲10场,线上直播参与人次为45.19万,线下参与人数为2560人,总参与人次为45.4万。其中领导班子带头主讲的“王应麟和中国文化启蒙”“红楼梦:以小见大的典范”等讲座,线上线下听众均达到3.5万人次。全市37个社科讲坛授课点开设“百姓百家”系列讲座,共开展系列讲座活动120场,直接受众达8000余人次。

二是提升社科普及基地建设水平。共有2家科普基地获批省首批社科普及重点基地,6个科普项目被省社科联评为社科普及创新项目和红色基地创新科普项目。增设“浙东哲学小村”、“宁波童谣小村”为宁波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立项支持“颂读童谣经典,探寻最美乡音”等28项市社科普及活动,促进社科普及基地整体建设水平提升。组织市社科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12名选手参加了比赛,遴选推荐3名讲解员参加省科普基地讲解员大赛,提升了科普基地讲解员的业务水平。向省社科联推荐红色科普研学线路,推荐文化类社科普及基地加入省文化科普基联盟。

三是改版“宁波社科”公众号。组织成立“浙江宣传”工作专班,全力推动“宁波社科”公众号改革,以老百姓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文风,把宁波社科系统的最新学术成果和前沿思考传递给社会大众。截至目前,累计刊发106篇文章,涉及社会热点、宁波记忆、名人名典等栏目,其中“六月,让我们开启‘梅’好时节”等稿件被“浙江社科”微信公众号录用转发,“‘村播’为啥越播越‘火’”等4篇文章获“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刊发。

四是办好市社科界第十届学术大会。立项支持“‘八八战略’二十周年学术论坛及学术年会”等30项学术活动为市社科界第十届学术大会学术活动,引导各会员单位和社科研究基地发挥学术优势,以“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奋力跻身‘第一方阵’”为主题,组织开展学术研究和研讨交流活动,并在甬派开通专栏进行宣传,扩大学术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落实会员单位提前报送活动方案,强化对各项活动的跟踪管理,按照“谁组织谁负责”原则把好论坛发言人员的政治关。与市科协、宁波大学联合举办宁波市研究生学术节,收到论文606篇,组织院士报告会4场,专家报告会37场 ,设置12个主题论坛,有5000余人次参加学术活动。

(五)坚持固本强基,自身建设从严从实

一是有序推进哲社规划课题管理。修订印发《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市哲社规划课题的分类标准、适用范围和管理程序,并将专项课题、合作课题、后期资助课题等不同类型课题纳入统一管理框架。2023年全年发布立项各类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共计20批598项,其中年度申报课题100项、后期成果认定课题21项、合作课题10项(部门合作+区域合作专项)、蓝皮书26项、甬江社会科学青年人才专项31项。通过合作发布研究课题,与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市委依法治市办、市教育局等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强化了市哲社规划课题服务地方、服务决策的功能。

二是加强社科研究基地建设。修订《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制定市社科基地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成第五轮46家社科研究基地结题评审及期末验收,18个基地被评为优秀,28个基地被评为合格。启动实施第六轮社科研究基地建设,立项重点基地17家,发展基地15家,培育基地25家,完成本轮基地首批课题立项工作。深入实施“基地联基层”专项行动,引导社科研究基地深度参与“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全年,全市各高校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3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41项,获得省哲社规划课题立项166项,均创历史新高。

三是优化提升“三个主题年”专项行动。在基层调研方面,围绕“‘八八战略’在宁波”再实践再深化再探索等主题,深入推进9个“大调研”课题研究;在改革提升方面,优化分解院(联)年度重点工作,细化梳理各部门的年度任务清单,实行按期对账、闭环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起草或修订《宁波市重点文化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等并印发,起草《宁波市新型智库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宁波市社科实验室指导原则》等,启动实施宁波诺丁汉大学等3家高校社科实验室建设。完成起草《关于高质量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强市的实施意见》,“社科强市”建设,包括智库建设和社科中心建设等重大事项被纳入宁波市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中。

(六)强化内外联动,区县社科有声有色

一是深化社科赋能乡村振兴。完成制定《宁波市第六轮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联系基层方案》,57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与对应基层单位、联系处(所)全部建立起协作关系。指导区(县、市)社科联开展社科赋能乡村振兴,高标准推进“宁波童谣小村”三期建设。在鄞州区东吴镇建设“社科赋能示范小镇”,牵线中铁建城市开发有限公司,与东吴镇开启全域战略合作。指导结队乡镇慈溪市长河镇提升区域发展品牌。做好高坎头村联村指导。

二是全力推进东西部战略协作与山海协作工作。聚焦“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中甬蚌发展合作的愿景与路径”,举办首届甬蚌发展合作智库论坛,搭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的重要平台,获得“学习强国”报道。与丽水、衢州两市社科联分别签订山海协作战略合作协议,专项合作课题“‘两个先行’背景下全面深化宁波—衢州山海协作的思考与建议”成果获衢州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各项工作得到全面落实。加强对协作地区的调研,主动赴丽水、衢州、凉山、黄冈等地对接区域合作工作,与蚌埠市社科联开展课题研究和工作调研的互访。指导鄞州区、慈溪市、余姚市以及宁海县社科联积极参与山海协作工作。

三是做好对区(县、市)社科联建设指导工作。落实省社科联社科赋能山区(海岛)县、建设“重要窗口”社科调研基地以及“社科之家”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强对区(县、市)社科联的统筹指导。海曙区社科联组织编撰《“八八战略”在海曙的实践案例》,高质量完成《新时代曙商精神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等课题,开设曙哲社科视窗,创作宋韵文化系列短片《四明寻宋录》,创办曙哲社科讲坛。红色根脉传承“1925”项目获2022年度省社科普及创新示范项目。镇海区社科联牵头编写《镇海地域文化丛书》,修订完善《历代招宝山诗词赋》《镇海口海防遗址保护规划研究》等书籍,首创“非遗宣传”乡村山水音乐会。北仑区社科联通过理论探索+阵地建设,举办溯源新思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研讨会。慈溪市社科联整合“思享汇”“农民演说家”、稻读公社、老励工作室等理论宣传品牌,通过用“乡士味”传播“真理味”,变“独角戏”为“大合唱”,“面对面”“键对键”相结合等,让社科理论宣讲工作落到实处。余姚市社科联深入开展阳明文化季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阳明学专家学者,组织开展中天阁论道主题论坛、阳明文化艺术展等系列活动,积极打造阳明文化弘扬高地。象山县社科联结合亚运、社科普及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社科普及宣传,举行以“美丽海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实践”为主题的2023海洋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活动。奉化区社科联牵头组建社科理论联盟,首批社科理论联盟成员单位19个,涉及11个区直属单位和8个学会(研究会)社会组织。

二、2024年度工作要点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宁波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全市社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严格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科工作的“真”“情”“实”“意”总要求和对浙江、对宁波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尤其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实施理论研究“走新走心”工程、新型智库“内强外拓”工程、文化研究“落地转化”工程、社科普及“提质扩面”工程、制度建设“固本强基”工程、党建品牌“创亮提效”工程,以一流标准为宁波加快建设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宁波特点的社科强市。

(一)深入实施理论研究“走新走心”工程,在理论阐释传播上有新亮点

一是开展系统化研究。深化“八八战略”研究品牌,全面系统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的重要指示。加强与中国社科院战略合作,围绕“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样本”重大理论研究项目,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和专家咨询团队,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推出理论传播创新项目、推动高质量学术交流,生成具有宁波特色、体现“两个结合”的标志性成果。

二是实施大众化阐释。对标对表“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进一步完善“浙宣”“宁波社科”微信公众号专班运作机制,加大“宁波社科”公众号吸粉引流力度,用群众话语、时代话语、生活话语来讲述、阐释理论,让哲学社会科学走入寻常百姓家。扩大公众号社会影响力,把“宁波社科”公众号打造成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弘扬传统文化、凝聚思想共识、提升公众素养的重要载体,把公众号供稿推广工作作为推动社科工作“破圈”的重要举措。

三是推动立体化传播。在有效运用传统的宣传普及方式方法基础上,密切关注信息化时代传播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推动传统媒介与新兴技术、新兴媒体相结合,经验传承与方式创新相结合,形成多维度、多层次、多元化的传播体系。以系统化研究、大众化阐释、立体化传播,一体化推进理论研究阐释传播工作,形成转化运用的工作闭环。

(二)深入实施新型智库“内强外拓”工程,在决策咨政服务上有新成效

一是与大院大所开展战略合作。加强与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等“大院大所”的联系,在重要学术平台落地、重大课题推进、重量级人才引进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通过与高端智库、研究机构共建的方式打造国内高端研究人才集聚平台,把宁波高质量产业发展研究院打造成为服务社科事业发展的高端平台。推动社科队伍建设,牵线宁波诺丁汉大学与中国社科院战略合作,培养中东欧合作领域专业研究人才。

二是举办高端智库论坛。执行举办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高质量发展智库论坛,谋划参与筹办世界历史学前沿论坛(World Forum on Frontiers of History)等重大活动。与蚌埠市联合举办第二届甬蚌发展合作智库论坛,深化与凉山、黄冈、蚌埠以及丽水、衢州等地社科联的对接,高效整合资源,加强课题合作,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三是提升新型智库建设水平。出台《宁波市新型智库建设管理办法》,加快推动各类新型智库建设,设立市级新型智库若干家,推出宁波市新型智库课题,统筹和指导相关智库完成重大研究任务,形成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新型智库体系。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以数字化手段推动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和方法革新。

四是开展决策咨政研究。围绕“八八战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宁波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未来产业和人工智能发展、破解“一老一小”难题、乡村文体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国企和农村基层党建等领域,深入开展研究,推出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五是继续推动社科赋能发展。全面推进社科基地联基层专项行动,指导社科研究基地、区(县、市)社科联开展社科赋能乡村振兴工作。高标准推进“宁波童谣小村”(海曙区李家坑村)三期、“浙东哲学小村”(鄞州区童夏家村)三期项目,持续推动“社科赋能示范小镇(东吴镇)”建设,打造社科赋能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三)深入实施文化研究“落地转化”工程,在凝心培根铸魂上有新突破

一是探索文化研究落地新机制。在文化研究“落地转化”方面探索党委有谋、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有责的文化发展新路子,有效统筹项目研究和成果落地。

二是深入实施重点文化研究项目。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样本、宁波学派和学术研究、文化产业突破、宁波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等方面推出一批重大研究项目,涌现一批高质量成果,把宁波文化研究工程打造成我市标志性的重大科研平台。围绕宁波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继续深入开展研究。围绕河姆渡文化片区开发建设,加强“河姆渡文化”专题研究,凝练研究方向,深化理论探讨。

三是一体推进项目、平台、人才协同发展。通过创新重点文化研究基地建设,凝聚相关领域有实力的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及团队。探索文化人才引进培育新机制,打造高层次国际性文化交流平台,积极承接国家部委、高端智库的重大科研项目。

四是加大地域文化传播力度。实施“宁波商帮文化”项目、“海丝文化”专题项目,通过立体化传播和线下体验,让宁波地域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四)深入实施社科普及“提质扩面”工程,在公众人文素养上有新提升

一是突出科普周的宁波元素。在省社科联统筹协调和指导下,组织开展2024年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扩大社科普及周的规模与影响。指导社科普及基地开展社科普及活动,强化意识形态管控。

二是提升“宁波社科讲坛”建设水平。继续与宁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合作,提升宁波社科讲坛·天一讲堂的影响力、认知度与美誉度,更好地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宁波地域文化。

三是打造学术活动品牌。举办宁波市社科界第十一届学术大会,立项支持约30家单位组织举办各具特色的学术论坛和会议,打造学术交流品牌。与市科协、宁波大学共同举办第十六届宁波研究生学术节。

四是助推公众人文素养提升。围绕精神富有品质提升工程和“浙江有礼”全域实践工程,深入落实“浙江省公众人文社科素养提升计划”。

(五)深入实施制度建设“固本强基”工程,在自身规范建设上有新举措

一是加强规划课题管理。做好市哲社规划课题组织管理工作,推进甬江社科青年人才培育项目,完善科研管理相关制度。

二是扎实推进社科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第六轮社科研究基地和首批重点文化研究基地建设,深化“基地联基层”,以合作研究项目为纽带,做好“借力”和“助力”两篇文章,引导高校研究队伍往专业性强、咨政能力突出的智库方向发展,提升赋能地方发展水平。

三是扎实抓好基层社科联组织建设。加强与高校、区(县、市)社科联的联系和指导,全面落实《区(县、市)社科联工作主要任务指导性意见》,落实高校社科联工作会议、区(县、市)社科联主席会议、秘书长会议等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

四是推进“社科之家”建设和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心谋划。在指导慈溪市、海曙区、鄞州区和宁海县社科之家建设基础之上,积极推进江北区市级社科之家选址冯定故居(真理园),力争各区(县、市)“社科之家”建设全覆盖,谋划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心,着力打造集社科普及、学术研究、思想交流、成果转化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六)深入实施党建品牌“创亮提效”工程,在党的建设统领上有新气象

一是打造具有社科特色的党建品牌。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以加快建设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宁波特点的社科强市为目标,积极探索机关党建与社科工作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不断推动党建与理论学习宣讲、决策咨询研究、社科人才培养、机关文化建设同步谋划、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努力打造“哲里有我 智耕古今”党建品牌。

二是提升机关党建工作水平。通过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狠抓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模范机关、清廉机关、文明机关”建设争先行动,着力提高理论武装、服务中心、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水平,激发党建工作活力,争取创建一个模范党支部。

三是加强对业务主管社团的党建工作指导。树立依规依法抓社团党建的意识,严格落实功能性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制度,把党建工作融入到社团运行和发展的全过程,鼓励各社团党支部根据自身建设发展实际探索党建工作创新。深入分析研判意识形态工作形势,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教育和监督检查,确保意识形态工作不发生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