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广东省深圳市首家公立医院办普惠性托育园——深圳市宝安区善育托育园最近正式开园,托育园由宝安区卫生健康局主管,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建设并运营。这种医托一体化为发展托育服务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约4200万,其中1/3家庭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而目前入托率仅为4.1%,供需不平衡是托育服务的最大短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每千人口拥有的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由1.8个提高到4.5个。婴幼儿托位数作为“十四五”的民生新指标纳入考量范畴,而伴随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托育服务市场必将迅速扩大。相对需求而言,托育机构数量供给不足仍然明显。在深圳出现的公立医院举办普惠性托育园的医托一体化新举措,可以更好地满足托育服务需求。
所谓医托一体化,就是医院利用自身的医疗服务资源参与到婴幼儿托育服务中,通过在医院内部开设托育服务机构,以医护人员为服务主体,整合医疗、保育、早教资源,实现婴幼儿照护和育儿健康指导一体化、托育服务人员和医疗服务人员一体化,托育服务机构相当于一个科室直接纳入到医院管理体系,实现医疗服务和托育服务的互通互融互用。这种医托一体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源整合,实现了医疗资源和托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托育服务的有效性,医院围绕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实现了健康照护服务向生活照料服务的拓展。
首先,医托一体化有助于保障托育服务的质量,使婴幼儿健康成长更有保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 《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 《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等一系列文件精神,托育服务更关注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在医院内部开设托育机构,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共用,也方便托育机构的婴幼儿及时、便捷就医,在婴幼儿健康成长指导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其次,医托一体化有助于实现医院资源的拓展利用,提高效益,降低托育成本。医院拓展进入托育领域,有利于将未来可能剩余的医疗资源及时转型优化,增加婴幼儿家庭的市场黏性,从新生儿出生服务延伸到婴幼儿托育服务,服务过程更长,服务效益更高,同时托育机构与医院共享场地资源,减少了用地成本,只需要补充早教等人力资源,降低了用工成本。
再次,医托一体化满足了婴幼儿家庭的服务需求,实现服务延续拓展。医院内开设托育机构,减少了家庭再次向社会寻找托育机构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充分利用医院的资源,打通婴幼儿健康照护和疾病诊疗在场地、人员上的“隔阂”,有利于婴幼儿健康成长。
最后,医托一体化有利于卫生健康部门对托育机构进行业务管理,提高管理效能。据相关规定,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婴幼儿照护服务方面的政策规范,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对婴幼儿照护机构的监督管理,负责婴幼儿照护卫生保健和婴幼儿早期发展的业务指导。而托育机构在申办过程中仅需要到卫生健康部门备案,卫生健康部门实际缺少对托育机构的直接管理权限,更多还需要市场监管等其他部门的支持。医托一体化可以将托育机构纳入医院统一管理,更好地接受卫生健康部门的业务指导,并可以此为中心,形成区域性的婴幼儿健康照料指导中心,覆盖更多托育机构。
目前,发展托育服务普遍存在服务资源匮乏、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标准缺失等问题,尤其是托育专业人才紧缺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托育服务强调婴幼儿健康照护的要求下,医学背景的托育人员更是匮乏。通过医托一体化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更在医疗资源上对托育服务的质量有所保障,也会促进医院的转型拓展,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丰富托育服务模式的类型,为更多家庭提供多样化、优质化的托育服务。当然,医托一体化属于新鲜事物,不仅需要在医保结算、管理体系、人员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还需要通过构建医托一体化服务保障体系,提高托育服务的精细化、专业化、高效化水平。
本文为2021年度宁波市哲社规划课题“宁波市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发展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G21-3-ZX95)研究成果。
作者:朱晓卓,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吴伟强,宁波市社会科学院
来源:《中国人口报》202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