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共中央根据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对浙东新四军的战略部署,连续发出3次指示,并不断作出调整。
8月10日,中共中央电令新四军“一、六两师及苏南,苏中,担任夺取南京、上海之线;浙东担任沪杭甬之线”,“各中小城镇据点由专署、分区、县府及地方部队动员民兵就近占领之”。鉴于当时国民党部队远处后方,来不及接收的军事形势和内战又很难避免的政治判断,中共中央决定就近夺取沪宁,收缴武器,积极扩大武装力量和根据地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此时浙东游击纵队的具体任务是以主要兵力集中三北,渡过钱塘江配合苏中、苏南新四军所部接收上海;另由何克希率一部分兵力,直接挺进到宁波城下,相机进取;同时通牒日伪军缴械投降,占领敌伪据点,尽量扩大和增强自身的武装力量。据此,何克希率四支队、警卫大队及二旅一个团,于8月12日“即赴鄞西相机占鄞城”。直至16日晚7时,仍要求部队“积极准备行动,收缴三北一带敌伪武装,相机进入宁波”,21日,浙东新四军攻占宁波西门外的西成据点,并形成包围,准备相机攻城。
但此时局势又发生重大变化,占据沪、宁、甬的日伪军拒绝向新四军缴械投降,而国民党军则急速向前推进,浙保一团、二团甚至勾结伪军进攻江口、鄞江桥,从侧后包围新四军围攻宁波的部队。同时,中共中央还得到情报:“万一中共攻打南京,日方将固守或反攻”“国军正源源不断从后方开来沪宁杭地区,准备接收此地,把长江以南的新四军截住”。经反复权衡,中共中央决定改变立即占领京沪的方案,于21日急电已进至南京城下的先遣支队“立即撤返江北”,同时收回20日刚批准上海武装起义的成命,电示华中局:“日本投降条约即将签字,蒋介石已委任官吏,在此形势下,上海起义变为反对蒋介石,……对我们和人民是不利的。”22日,华中局电告浙东区党委,浙东部队停止向上海进发。
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召开扩大会议,提出以“和平、民主、团结”为新的三大口号,并决定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正是在此种形势下,中共中央决定要浙东纵队准备主力南下,与浙南武装会合,开辟闽浙赣根据地,而留少数部队坚持四明、三北和金萧的游击战争。浙东区党委在8月27日向华中局报告,放弃夺取宁波,将主力集结鄞西,迅速巩固基本区,发展新区,准备长期坚持,“非至万一,决不向浙南转移”。但不久即根据中央指示,决定由何克希率领张俊升的第二旅在浙东坚持斗争;谭启龙率领区党委机关和主力第一旅南下与浙南的永乐总队会合,由张翼翔、余龙贵分任正副司令,谭启龙任政委,刘亨云任参谋长,张文碧任政治部主任。
正当浙东游击纵队部署完毕,并派出小股部队侦察通往浙南路况时,局势又发生重大变化。根据在重庆谈判中提出的让步条件,中共中央于9月19日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命令“浙东我军即向苏南撤退”。20日,华中局即转发中央当日电令:“浙东、苏南、皖中、皖南部队北撤,越快越好”;“浙东部队及地方党政立即全部撤退,只留秘密工作者及少数秘密武装”。22日,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又致电谭启龙、何克希,就浙东部队和地方党的撤退步骤提出6点指示,并限7天内做好一切准备。
23日,浙东区党委在接到命令后,在上虞丰惠镇召开扩大会议,就北撤事宜作出一系列决定。第一,由张翼翔、刘亨云率五支队和侦察队到三北地区会合海防大队,封锁钱塘江口,集中所有能够集中的船只,确保北撤用船。第二,留下精干的武装,带1部电台坚持浙东,并将党委制改为特派员制,由刘清扬负责四明山区,邢子陶负责白区城乡,王起负责三东地区,马青负责金萧地区。第三,所有公开人员和武装部队全部撤离浙东,前往苏北。第四,后方的印刷所、兵工厂、伤兵医院等,统归朱洪山、黄明负责,建立公开的留守处,并由何克希写信给俞济民和陈沛,要求他们保护留守处人员的安全。第五,估计国民党接收后会搞白色恐怖,为减少损失,允许党员可以群众团体名义,“自首”登记。第六,限期收回抗币,用粮食和法币兑换,以免根据地人民受到损失。第七,由区党委宣传部部长顾德欢起草《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姐妹书》,交由《新浙东报》发表。
从9月30日起,集结在东起慈北观海卫,西至姚北临山卫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和党政机关及地方工作人员,开始分批渡海北撤。在三北沿海民众的全力支持下,在沿海各渡口共集结了300多条大小船只。浙东区党委和纵队部决定以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为中途集结点,然后渡过长江进入苏北。
浙东纵队和党政干部的北撤大致分为三路。9月30日,谭启龙、顾德欢等带领区党委机关人员、教导大队、警卫大队从观海卫附近的高背浦下船起航,在北岸奉贤登陆,然后渡黄浦江至青浦,此为第一路。第二路由何克希率领。先由纵队副司令张俊升率二旅于10月1日在临山大墩丘上船,次日拂晓至海宁黄湾登陆。3日,二旅政委王仲良率余上大队也在黄湾登陆,与二旅主力会合。由于国民党军正向黄湾逼近,部队遂向东转移到海盐的澉浦,并致电要何克希也改到澉浦登陆。但二旅在澉浦又遭到国民党军围攻,激战到傍晚始突围到嘉兴新篁。4日下午,何克希率五支队和后勤机关等从临山北渡澉浦。5日拂晓登陆后即遭九十八军的进攻,经殊死决战,方始突围,并与二旅在新篁会合。后二旅改道,直接去苏北海安集结,何克希则率部于12日到达青浦观音堂。第三路由张翼翔、张文碧、刘亨云、杨思一等率领三支队、四支队、金萧支队北渡。10月1日,张翼翔率四支队在庵东相公殿一带起航,途中因遭台风,支队长程业棠等被风刮回相公殿。金萧支队于10月6日才赶到临山登船,次日在浦东靠近奉贤的海岸登陆,并与先期到达的张翼翔等会合。10月7日,慈溪县长谢仁安、镇海县长戚铭渠在完成有关善后事宜后,率两县党政干部和三北特务营一部,最后一批从高背浦启航北渡,途中因遇到台风,直至11日后才陆续驶达浦东。11月3日,浙东游击纵队和浙东区党委、浙东行署等党政干部15000余人,经过将近1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胜利到达苏中根据地东台,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
浙东新四军奉命北撤不仅是党中央为配合重庆谈判作出的重大决策,彰显了党维护国内和平的决心,也是集中党领导的武装部队,避免被国民党各个击破的重要举措,为解放战争积蓄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