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宁波百人”| 凭借“滴水穿石”精神,他开创中国克隆技术先河
发布时间:2021-05-10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学会处 字号:[][][]
分享到:

童第周(1902-1979),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1952年加入中中国民主同盟,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1978年3月被授予全国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生于浙江鄞县,是家里的第7个孩子,自幼丧父,家里经济极为拮据,靠兄长抚养长大。二哥北大毕业就职于效实中学后,主动资助童第周上学。童第周于1918年考进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了两年后,改考效实中学。考试那天,童第周因船误点,错过考试时间,原本已无机会,校长通融给了补考机会。童第周补考了中文、英文和数学,前两门都极为糟糕,但数学不错,最终得以入学。童第周知道这个机会来得不多容易,在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的情况下,经过两个学期不懈努力,凭借着“滴水穿石”的精神,终于从倒数第一变为了正数第一名。

1924年,童第周考进复旦大学,他很喜欢哲学,但上大学后的童第周开始怀疑哲学对社会是否真的有益,在迷茫之际,受到复旦郭任远先生(心理学家)“猫和老鼠的行为”实验的影响,他认识到了科学的严肃性。从复旦毕业,先后在南京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浙江桐庐县县政府短暂任职。不久后,随着蔡堡调至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生物系任系主任,童第周也得以有机会做蔡先生的助教。蔡堡是对童第周影响很大的一位老师,他治学严谨,为人和善,时常为童第周解决一些生活难题。童第周很看不惯那些留洋回来沾沾自喜又不好好工作的生物博士,决定争口气自己也自费去比利时留学,1938年8月,他正式出国,他的夫人正怀着身孕。在国外的他一开始如同一只无头的苍蝇不知所措,后来遇到一个房东,她是第二国际(无产阶级国际组织)的人员,帮他联系了同为第二国际成员的布拉舍教授(比利时著名生物学家、医生),童第周进入了其实验室,成为教授的学生。在童第周留学比利时期间,国内刚生了孩子的妻子叶毓芬在南京举目无亲,蔡堡先生将其接入家中,待她如亲生女儿。带着婴儿的年轻母亲是很难有机会找到工作的,但蔡先生经多方努力,还帮其找了一份助教的工作。

童第周在比利时求学期间成绩赫赫,其学术研究成果轰动欧洲。在布拉舍实验室,共有七八个学习,都是从事胚胎学研究的,来自中国的童第周又瘦又小、性格内敛,总是在一旁默默地闷头做实验。1931年,布拉舍教授患重病,实验室转为达克教授负责,开始用青蛙卵来做试验。实验需要把青蛙卵的卵膜撕开,但青蛙卵又小又圆又滑,很难抓取。达克教授让不太作声的童第周来试试。童第周先在膨胀的卵上扎了个微孔泄压,再用两支尖利的镊子夹住坍成扁圆形的卵膜的中央,往两边一撕,卵膜就干净利落地剥落下来。之后童第周用了同样的方法剥离了只有蛙卵十分之一大小的海鞘卵的卵膜。这种简单易行、便捷高效的方法曾轰动了整个欧洲胚胎学界。

中国发生九一八事变后,不断有最新的国家现状的信息传到童第周的耳朵里,他心想,国家都要灭亡了,我还在这里念什么博士后,于是他于1934年回到了祖国。后来经蔡堡先生介绍,去了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日军开始攻占整个华东,无奈之下,山东大学只好西迁至安徽安庆。那时,没有军队和政府给予充分保护,童第周从山东到达杭州,再只身去安庆,一路上险象环生,土匪、日本人、警察轮番搞事,能平安不出事已是万幸。后来日军大规模西侵,在安庆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学校又迁至湖北武汉,随后战事步步紧逼,又马不停蹄迁至湖北沙市,一路西迁,最后迁至了四川万县。好不容易落脚下来,山东大学宣布学校解散,童第周只好又去重庆编译馆翻译书稿。事实上,当时各大高校纷纷西迁、南迁,也包括中央大学,其校长罗家伦想聘请童第周任教,结果其去了一个月就因受不了内部纷争而离职,最后位于宜宾李庄镇的同济大学聘请了童第周。当时同济大学生物系连显微镜都没有,童第周用的是夫人从旧货摊上花夫妻两年的工资买来的。当时英国学者李约瑟来李庄考察学习,惊讶于童第周竟然用如此简陋的设备完成了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当时李约瑟很不解地问童第周“为什么不去国外实验室”?童第周用很简单的话语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嘛!”朴实低调的语言,反映了童第周的人格素养,也彰显了其不畏艰险的科学报国精神。

抗战胜利后,童第周积极参与到了国家建设中。1947年,童第周主持创办了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这是继1945年厦门大学创设海洋研究所后的第二家海洋相关研究机构,之后又创办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我国海洋水产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科研上,童第周最喜欢克隆技术,凭借自己一己之力,推动创办了中国克隆事业,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从1953年起,其开始专心研究克隆技术,他选择用经济价值更高、技术操作更难的鱼替代当时美国已掌握的青蛙和蟾蜍作移植对象。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3年,经过细胞核移植的鱼卵发育成小鱼,我国的克隆鱼就此诞生,这条鱼被国际生物学界命名为童鱼。中国也由此成为继英美之后第三个掌握克隆技术的国家。当时,其好友吴作人的画作《睡莲金鱼图》中,打头的金鱼就是长着鲫鱼尾巴的克隆鱼。在1960年,他还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有较大经济价值的人工对虾。

克隆鱼成功后,他马上开始了哺乳动物的克隆计划,但一场十年的“文革”浩劫打乱了他怕计划。1977年,童第周出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 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同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全国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年底实现多年愿望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3月6日童第周在杭州浙江科学大会上为浙江省2000多名科技、教育和卫生领域的科研人员做报告时,过度劳累晕倒在讲台上。30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