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柔石(1902-1931),浙江宁海人。本名赵平福,后改名平复,笔名除柔石外还有金桥、赵璜、刘志清等。1930年加入共产党。民国时期著名作家、翻译家、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员,左联五烈士之一。
1902年9月28日,柔石出生于浙江宁海城关镇,祖父是一个寒儒。父亲赵汝能,为维持一家生计,在城内市门头开了一家名叫“赵源泉”的咸货店,但家境“仍很困难”。1911年,10岁的柔石就读于宁海县正学小学,这所小学是为纪念乡贤方孝孺而得名。在小学,尽管“由于缺少买纸的钱,据说一张毛边纸,往往先练习写小字,再重复写大字”,而他的“学习成绩总在优等”。
1917年夏,柔石考入台州省立第六中学,中途退学,回家自修。1918年秋,考入进步氛围浓厚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在一师学习过程中,正赶上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些翻天覆地的大事件,这一切使年轻的柔石感到如沐春风。在求学过程中,柔石对文学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1921年10月,他加入了由叶圣陶、朱自清担任顾问的新文学团体“晨光社”,开始从事新文化运动。他经常与潘漠华、冯雪峰、魏金枝、汪静之等一起,在三潭印月、孤山、葛岭等处聚会,讨论交流作品,开始了文学创作。
1923年6月,柔石从一师毕业,9月应聘到杭州一应姓人家做家庭教师,因与自己“教育救国”的抱负相去甚远,又不习惯寄人篱下的生活,不到半年就辞职回乡。1924年到慈溪普迪小学(今江北慈城)任教。面对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他感到有了精神寄托。后因校内教师钱助乡组织进步读书会被辞退,柔石伸张正义、抱打不平也被辞退。1925年春在北京大学当旁听生,专修哲学、英文,经常聆听鲁迅讲授的《中国小说史》《文艺理论》。1926年春,因经济困难离开北京返回宁波,任镇海中学语文教师,后任教务主任。
当年年底,北伐军入浙,他支持中小学师生举办提灯会、上街游行,从事进步活动,被军阀当局认为有赤化嫌疑,只得深夜雇乘小船离开镇海避居杭州,一面找工作一面读书作文,直到1927年初返回镇海中学。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国民党镇海县党部常务委员李某透露要逮捕县青年运动负责人周浩然,以镇海中学代表身份出席会议的柔石得知后借上厕所为名离开会场,通知周浩然等进步人士马上躲避,军警扑了个空。
后来,国民党反动当局四处追查此事,柔石自感不能立足而辞职回故乡宁海。经宁海中学教务处主任吴文钦介绍,柔石担任宁海中学语文老师。当时的宁海中学是宁海地下党新组成县委领导机构开展革命活动的基地,他在接触党员教师和阅读进步书刊中,提高了对马列主义的认识,同情无产阶级革命,拥护和参加党所领导的一些革命活动。
1928年初,柔石在宁海地下党和进步力量的支持下,担任宁海县教育局局长。任职期间,他大力改革和发展全县的教育,调整小学校长和教职员,充实进步力量。积极募款集资,筹建宁海中学校舍,设法使学校改为县立中学。
由于他的种种努力,掩护了设在宁海中学的地下党县委机关,使宁海的党组织得到巩固和发展。1928年5月,中共宁海县委组织的亭旁暴动不幸失败。反动派发现宁海中学是“共产党的大本营”,就勒令解散学校。柔石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帮助受牵连的党员和教师出走,还掩护当时县委特派员杨毅卿至西乡东溪岳父家暂避。亭旁暴动的失败,反动派的凶残,惊破了他教育救国的迷梦。他告别了工作5年的教育界,乘船到石浦再转航到上海,开始了新的追求、新的奋斗。
1928年9月,柔石抵上海后,经友人介绍,认识了鲁迅,成为鲁迅先生革命文学活动的得力助手。在这段时间里,他既搞翻译,又从事创作。柔石最有影响的中篇是出版于1929年11月的《二月》。最优秀的短篇小说是发表于1930年3月《萌芽》月刊第1卷第3期的《为奴隶的母亲》。小说主人公春宝娘先撇下5岁的儿子春宝,被丈夫典到邻村一个地主秀才家当生儿子的工具。当地主目的达到之后,她又被迫和另一个儿子秋宝生离死别。作品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万恶的旧制度,揭露了旧制度的虚伪和冷酷。小说是构思不落俗套、笔触委婉细腻、乡土气息浓厚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品一经发表就被蒋光慈编入《现代中国作家选集》。1934年英国的马丁·劳伦斯书店出版的《中国短篇小说集》将它收入、1936年美国德加·斯诺编的《活的中国一一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将它列为鲁迅以外的“其他中国作家小说的首篇”。同年10月,经鲁迅的推荐,柔石担任了《语丝》编辑。在鲁迅的大力支持下,柔石等创立了朝花社。朝花社先后出版了《朝花周刊》《朝花旬刊》和《艺苑朝华》,着力介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文艺作品,开创了介绍国外革命进步美术作品和木刻艺术之先河。
1929年秋,党中央决定组建一个以鲁迅为首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文艺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请夏衍、阳翰笙等着手做准备工作。柔石为筹备左联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参与拟定左联发起人名单和讨论左联纲要,成为这个组织的12名基本成员之一,1930年3月2日下午,左联正式成立。柔石当选为执行委员,后又担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参与了左联机关刊物《萌芽》月刊的编辑工作。同年5月,柔石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与胡也频、冯铿以左联代表身份,参加了在上海秘密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会后他写了《一个伟大的印象》一文,详细地报道了大会的情况,写出了参会者的精神面貌和他自己的切身感受。文章发表在左联机关刊物《世界文化》第一期上,很快被译成日文,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31年1月17日,柔石、殷夫等革命同志在上海东方旅社参加党的秘密会议,由于叛徒的出卖被捕。23日,被移送到龙华警备司令部。柔石和上海总工会青工部长欧阳立安被囚于2弄9室,被钉上重达20多斤的“半步镣”,惨遭非人折磨。2月7日,柔石、殷夫等24人被同时秘密枪决,人称“龙华二十四烈士”。柔石身中十弹壮烈牺牲,年仅28周岁。柔石牺牲后,鲁迅曾写《为了忘却的纪念》等文章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