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941年6月18日,刚到三北不久的“五支四大”在“宗德三大”的配合下,于姚北相公殿以西,伏击了从庵东出扰的日军,击毙击伤日军各8人,迫使残敌弃尸溃逃,打响了中共武装南下浙东的第一枪。6月25日,日军又窜到相公殿骚扰,“五支四大”“宗德三大”再次伏击日军,敌军狼狈逃回庵东,两战皆捷。相公殿战斗规模虽然不大,但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政治影响很大。接着南下各部转战三北各地,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又在长溪岭、施公山等战斗中连歼日军。浦东南渡部队一到三北,就以严明的纪律和英勇抗战的行动,表明自己是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
相公殿战斗遗址。
由于部队采用的是国民党地方部队的番号,中共宁绍地方党组织又没有接到上级党的指示,开始时弄不清楚这些部队的性质。相公殿首战日军获胜的消息促使宁绍党组织决定尽快摸清这些部队的来历和真实情况。浦东部队南渡浙东后,为了站稳脚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也急切需要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此后,双方都派出人员侦查对方的情况。7月,中共余姚县特派员张光经联络人员引见,与“五支四大”领导人蔡群帆、林达会面,通过相互介绍和深入了解,终于弄清楚双方的真实身份。随后,中共绍属特派员杨思一在张光陪同下,去慈北海甸戎家会见了浙东军分会书记吕炳奎,从而正式确定了“五支四大”党组织与绍属地方党组织关系;与此同时,中共宁属特派员王文祥也派共产党员戚铭渠以国民党镇海县龙山区署指导员身份,前去“五支四大”了解情况,9月上旬,王文祥亲自去部队驻地与蔡群帆等部队领导人会晤,这样双方也建立了联系。从此,宁绍地方党组织不断地向部队输送干部,帮助部队开展民运、统战工作,同时,部队也选派干部帮助建立和巩固抗日地方武装,并在当地党组织和游击武装的配合下,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0月10日,“暂三纵”在登州街以西袭击了周巷出扰之日军,激战一个多小时,迫使敌人逃回据点。10月22日,“宗德三大”在横河准备伏击日军从观海卫运送棉花的船只,由于汉奸告密,日军临时改变行动计划,“宗德三大”到横河街上进行武装宣传时,暴露了行踪,当部队开到七星桥附近时,突遭日军伏击,在地形对游击队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与日军血战一个多小时,虽然打击了敌人,但大队长姜文光、大队副姚镜人等29人壮烈牺牲。11月,“暂三纵”在梅园丘再次与日军遭遇,经激战后,敌人逃回五夫据点,但大队长陆阳等16人英勇牺牲。为了打击海上日、伪海匪的猖狂活动,保卫浙东到浦东的海上交通,开辟和巩固海上基地,增加税收,供给部队,“暂三纵”组织海上武装,开展海上游击战争,给活动在杭州湾一带的伪军和海匪以有力打击。浦东南下部队的英勇抗战,极大地鼓舞了浙东人民的抗日斗志。
在宁属地区,1941年11月,江南独立中队根据宁属特派员王文祥的指示,将部队转移至镇海北部,以“假缴枪”的方式并入南渡三北的“五支四大”教导队,合编为“五支四大”新四中队。部队经短期训练后,到镇北庄市区活动,一方面寻找战机,打击敌伪,另一方面积极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培养积极分子,为开辟庄市区游击根据地打下基础。在绍属地区的余姚,由共产党员朱之光等领导的“四明游击指挥部独立大队”,在姚南山区和周巷以东,积极开展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活动。
在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的同时,浦东部队和宁绍地方党组织还根据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为开辟三北抗日根据地服务。他们主动团结国民党友军、乡镇政权和各界上层人物,共同抗日。如“五支四大”和“宗德三大”通过各种渠道和国民党淞沪游击队第一支队顾小汀部建立了良好的统战关系。为打开三北、浙东的局面,1942年8月12日,浙东区党委根据华中局“顾小汀宜以高位大名争取之”的指示,想让顾小汀出面当三北游击司令部司令,但可惜的是被顾小汀拒绝。1942年10月,“暂三纵”在姚北长河市召开周巷区17个乡镇长会议,朱人俊宣布部队的番号和抗日宗旨,要求各乡镇长积极支持部队在姚北地区的抗日活动,得到积极响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开展,为中共抗日武装开辟三北根据地营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随着敌后抗日武装的组建和军事上的不断胜利,中共浙东军分会遵照毛泽东关于“尽可能迅速地并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一切可能控制的区域控制在我们手中,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建立政权,设立财政机关,征收抗日捐税”的指示,要求“五支四大”“暂三纵”分别在宁属地方党组织的支持下,组建部队办事处。
1941年7月下旬,“五支四大”领导人蔡群帆在慈北古窑浦建立了第一个部队办事处。同时,派一个区队(排)驻留古窑浦,从事保卫办事处和开辟海上交通线等工作。8月又建立龙头场和海甸戎家两个办事处。8月下旬,为统一领导各地部队办事处的工作,在慈北建立总办事处,由余姚地方党组织派到“五支四大”工作的薛诚任总办主任(11月由陈平接任)。10月,“暂三纵”也在姚北先后建立长河市(中山)、临山等建立办事处。这些办事处和部队一起宣传抗日,组织武装群众,发展抗日力量,开展统战工作,征收抗日捐税,解决部队给养,部分地承担了抗日政权的职能。1942年7月,浙东区党委把“五支四大”总办事处改组为三北总办事处,主任金如山,设立军需、财经、民运、军事、总务等5个股。办事处的性质开始由部队办事机构向地方政权机关转变。
三北总办事处的建立,不仅证明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在三北站住了脚跟,也标志着三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