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沪杭甬三角地区,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交通方便,为日军、国民党和共产党必争之地。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为了巩固其对中国大陆的占领,保障海上交通线的畅通,同时进行经济掠夺,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势必夺取并死守沪杭甬地区。对国民党政府来说,这里既是蒋介石发家之地,也是国民党政府重要经济来源,所以也不会轻易从这里撤出它的势力。
对中共来说,要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游击战争,必须在这块三角地带,特别是浙东建立抗日根据地,逐渐向南发展,这样就可以把苏中、苏南、浦东、浙东、闽浙赣连成一线,使中共武装在抗日战争中,甚至抗战胜利后都处于有利的地位。
为此,“皖南事变”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做出了开辟浙东游击根据地的战略部署。
1941年2月1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陈毅等,明确指出:华中指导中心应着重三个基本战略地区,即鄂豫陕边地区、江南根据地(包括苏南、皖南、浙东及闽浙赣边)、苏鲁战区。并指出:“关于浙东方面,即沪杭甬三角地区,我们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经过上海党在该区创立游击根据地(以松江等处原有少数武装作基础),中原局应注意指导上海党。”
后来的实践证明,中央和毛泽东的这一电报,是一个极富远见的正确决策。
4月30日,根据宁波沦陷后的新形势,毛泽东、朱德等在给刘少奇、陈毅、饶漱石的电报中再次对开辟浙东游击根据地做出指示:“敌占宁波、奉化、温州、福州如系久占,你们应注意组织各该地之游击战争。有地方党者,指导地方党组织之,你们派少数人帮助之;无地方党者,由你们派人组织之。从吴淞,经上海、杭州、宁波直至福州,可以发展广大的游击战争。上海杭州线的军事领导不可仅委托谭震林,他一人管不到许多,有单独成立战略单位之必要(此区有大发展前途)。”
为贯彻毛泽东、朱德等的指示精神,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和华中局书记刘少奇于5月16日指示江南区党委书记谭震林,“抽派军政干部”去配合宁波、余姚等地的党组织“发动游击战”。
4天后,刘少奇再次指示,去浙东宁波、诸暨发展抗日武装,“名义不一定是新四军,但必须是独立,能自己解决经费、粮食问题,即使搞到五六百人,也有极大战略意义。”江南区党委随即指示以顾得欢(张瑞昌)为书记的中共路南特委、中共浦东工委组织武装力量,向浙东敌后挺进。
当时,由浦东工委掌握的有两支武装力量,一支叫“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另二支是在伪军第十三师二十五旅五十团掌握的一部分武装。浦东工委根据上级的指示,认真研究了面临的形势,决定一方面坚持浦东,进行反“清乡”斗争,一方面把能够掌握的大部分武装力量,分批派往浙东三北(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姚江以北地区的统称)。
在1941年4月19日宁绍战役爆发后,杭甬公路沿线的大片土地沦陷,但此时敌伪的统治尚未建立,仅在主要城镇如周巷、观海卫、浒山、庵东等地设立据点;国民党政府的力量也很薄弱,仅少数游杂部队在乡村活动。三北地区处于十分混乱的状态。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5月10日,姜文光、朱人侠率“淞沪五支队”一个侦察班和伪军50团一个排共50余人率先南渡杭州湾,在姚北相公殿段头湾登陆,并取得国民革命军“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番号。
6月中旬,蔡群帆、林有璋率领“淞沪五支队”一部共130多人到达三北,沿用“淞沪五支队第四大队”(简称“五支四大”)番号。7月,朱人俊率领伪五十团一个排40多人到达三北,朱不久返回浦东。同月,姚镜人、陆阳率伪五十团守望队100多人,在姚北登陆,编入“宗德三大”。
8月初,凌汉琪、王荣桂率“淞沪五支队”一部100多人南下浙东,编入“宗德三大”和“五支四大”。同月底,朱人俊、方晓率伪五十团一部300多人到达三北,取得“鲁苏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简称“暂三纵”)的番号。
不久,潘林儒率领常备大队和特务区队100多人也来到浙东,被编入“五支四大”。浦东部队分7批,共800余人先后到达三北。这800多人的部队成为中共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骨干力量,也是后来浙东抗日游击纵队的基础。
南渡登陆处之一——段头湾(今慈溪周巷镇)。
由于在三北地区中共控制的武装增多,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
这年10月,根据谭震林的指示精神,谭启龙与顾德欢等在上海研究决定成立浙东军分会,以吕炳奎为书记,王仲良、蔡群帆为委员,统一领导党在三北地区的武装。
此外,还在浙东军分会的领导下,设立了“五支四大”和“暂三纵”工作委员会。“五支四大”工作委员会,蔡群帆为书记;“暂三纵”工作委员会,王仲良为书记,分别负责两支部队的日常工作。
中共领导的浦东抗日武装南渡三北,拉开了创建浙东敌后游击根据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