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沙孟海(1900-1992),浙江鄞县人,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195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曾任西泠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浙江分会主席。1999年入选20世纪中国十大杰出书法家。
在碧水清波的东钱湖畔,“沙孟海书学院”掩映在湖光山色之间,三层楼的中式建筑,浑厚低调,一如沙孟海的书法和他的一生。
1900年6月11日,宁波鄞县塘溪乡沙村的一个中医世家,出生了一个男孩。父亲给他取名文翰,后改文若,字孟海。沙孟海自小受父亲熏陶,学文、习字、篆刻,12岁时进入学旅日爱国侨商吴锦堂兴办的锦堂学校读书。1913年,父亲去世,沙家全家的生计都压在沙母一人身上。颇有远见的沙母做主,让沙孟海继续学业。1914年,沙孟海考入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课间他常以竹竿作笔、沙地为纸练习书法。1919年毕业后,沙孟海考入冯君木创办的国学社,拜浙江著名的教育家冯君木为师,在书法和国学诸方面均打下扎实根基。
1922年,年轻的沙孟海离开故乡来到上海,经冯君木介绍,与康有为、吴昌硕、章太炎、徐悲鸿、沈尹默等文化泰斗结识。与文化名人的交流,大大拓展了沙孟海的眼界。这其中,吴昌硕最为欣赏沙孟海,赞扬他的书法、篆刻功底深厚。这段时间,沙孟海的书法得到升华,正、草、篆、隶都得到业界内好评。
沙孟海下有4个弟弟,他深感老大的责任,将薪水、润笔费寄往老家,又把诸弟一个一个接出来读书。4个弟弟成人后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沙孟海本也可能与四个弟弟一样,成为共产党,但他思虑再三,放弃了这个念头,他说:“你们都有可能被捕,我想留一条后路,在必要时可以营救你们,还是不参加党为好。”后来沙孟海利用自己在国民政府任职的身份,多次掩护三弟沙文舒、三弟媳陈修良和四弟沙文威的革命活动。沙孟海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前半生在坎坷、困苦中求学、写书法,本立志作一个纯粹文人,却因生活所迫误入政界。1928年至1929年上半年他任职于浙江省政府。1929年夏应聘任广州中山大学预科教授。1931年春起历任南京中央大学、教育部、交通部秘书。1941年6月在重庆经陈布雷推荐,在蒋介石侍从室二处任职,从事应酬笔墨文字。1946年至1948年应蒋介石邀请参与编纂《武岭蒋氏宗谱》。
新中国成立后,沙孟海的后半生终于能专心致志于文化艺术和教书育人,沙孟海的书法艺术成就也达到顶峰。纵观沙孟海的翰墨生涯,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年前,自幼学习书法,以精细严整的中小楷驰名书坛;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70年代初,以榜书著称;第三阶段为70年代至80年代初,专攻行草,风格狂放恣意、雄厚深穆、气韵沛然;第四阶段为晚年,风格苍老遒劲、渐趋平和。沙孟海坚持走“转益多师”、兼收并蓄的艺术道路。他学书,致力于钟繇、二王、欧阳询、李邕、颜真卿、苏轼、黄庭坚、宋克诸家,对颜真卿最为景仰,得其风骨。沙孟海的书法艺术成就,还在于他善于把书艺的实践和书学的研究融为一体。1928年,年仅28岁的沙孟海发表《近三百年的书学》《印学概论》,被学界认为是书法、治印领域的扛鼎之作。
教书育人是沙孟海一生另一件非凡功绩。新中国成立后,沙孟海先后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杭州大学兼职教授、浙江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为我国书坛、印坛培养了不少强健骨干。沙孟海当年的学生,有不少成了当今书坛的领军人物。1952年,沙孟海任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兼调查组组长,领导考古调查工作。作为浙江文物考古的奠基人,培养了一批年轻骨干。1954年,沙孟海兼任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开创了颇具特色的历史陈列法。
20世纪80年代,沙孟海已是名满天下,海内外请他题字的单位和个人门庭若市。此时沙孟海已是80高龄的老人,身体多病,工作繁忙,不得不在家门口贴上谢客告示,但对故乡来人例外。1982年,鄞县东吴镇天童扇厂想在扇面上印沙老的书法,登门求墨宝。沙孟海一听故乡来人,虽是陌生人,仍笑颜相迎,以王安石《天童寺》七言绝句中“青山捧出梵王宫”七字创作了一幅扇面书法。宁波的甬港饭店亦是沙老所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甬港饭店是全市最好的涉外星级酒店之一,沙孟海在饭店里写了20多遍,直到满意为止。书法题字有润格一说,沙孟海的润笔费一概由省书法家协会代为收取,而他为故乡写字,一概免费。省书协代收的经费则被用来设立“沙孟海基金”,用于发展书法事业。
对于故乡人的所求,沙孟海也有拒绝的时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鄞县决定在沙村筑坝建“梅溪水库”(现名为堇山湖),沙村村民不忍心故土良田被淹,村民们选出几位与沙老比较近的宗亲赴杭州,以沙老的祖坟将被淹为由,希望沙老出面干预梅溪水库的建设方案。没有料到,一向爱护乡亲们的沙孟海直接拒绝了来访者的要求:“当年你三爷爷(即沙文汉)在任时就想在梅溪上建水库的,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至于对自己先人的墓,他则近乎旁人似的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找个酒埕把骨头收起来换个地方埋了吧。家里连年轻人(沙文求)都可以牺牲,何在乎这些?”。
1989年,鄞县提出建一个收藏沙孟海作品的馆所。虽然沙孟海不主张以个人名义建馆,但他为表支持,挑选了一批自己的代表作品和使用过的文房用品捐赠故乡。沙老还特意新创作了一幅《王安石经游记》,并出资请金石镌刻名家刻石后赠送故乡。1992年,沙孟海书学院建成开放,同年10月10日,沙老在杭州逝世。根据他的遗愿,他的陵园“砚镜台”即葬于书学院西侧的山坡上。院内镌刻的《颂词》昭彰了沙孟海一生的成就和人品:
“一代宗师,书坛独步;
笔聚五湖浩气,书开一代雄风;
道德文章第一流,书名赫奕冠时俦;
毫端凝聚大江风,蕴藉沉雄起势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