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长三角各大都市圈建设都在积极推进,对此宁波要密切跟踪、把握动向,以强化与各大都市圈之间的协同发展,共同支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构建。
一、各都市圈把打造协同发展空间格局作为关键任务
长三角各都市圈高度重视圈内一体化建设,谋划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功能节点城市(镇)为纽带、乡村地域为支撑的网络化空间布局体系。
第一,积极促进圈内同城化发展。南京都市圈努力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辐射带动淮安等市发展;杭州都市圈突破行政区域局限,加强杭州与湖州、嘉兴等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推进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进一步提升杭州在区域整体联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基底作用。苏锡常都市圈全境为优化开发区域,积极转变空间开发模式,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度扩大农业和生态空间;杭州都市圈西部为限制开发区域,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实施城镇点状集聚开发,加强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与建设,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
二、各都市圈把开放式创新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长三角各都市圈高度重视开放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
第一,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上海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建设和完善一批高水平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苏锡常都市圈积极搭建中新金融创新合作平台,借鉴新加坡金融行业发展先进经验推进苏州工业园区金融开放力度,从而提升苏州中心城市开放能级;合肥都市圈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
第二,积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杭州都市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强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等;合肥都市圈高起点推进中德合作(安徽)智慧产业园,开展中德“安徽经贸交流合作周”,推进合肥、芜湖经开区合作园区建设,全面加强对德经贸合作,进一步提升在对德合作领域的话语权。
三、各都市圈把生态共建环境共治放在突出位置
长三角各都市圈高度重视生态共建、环境共治,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重要位置。
第一,实施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杭州都市圈将湿地保护列入浙江生态省建设和“五水共治”考核体系,推进德清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水生态及水生植物保护工程;南京都市圈推进建设长江生态廊道,谋划将长江三桥建设成为南京生态廊道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打造成南京市生态农林产业示范基地和乡村生态旅游后花园。
第二,开展水体联保行动。上海建立太浦河上下游水资源保护协作机制,形成上下游联动的保护格局,维护太浦河的健康,建设太浦河的水生态文明,保障上海供水安全;苏锡常都市圈推动环淀山湖地区原有工业逐步退出,严禁新增城镇和工业污染入湖等。
四、各都市圈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发展先导
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是都市圈发展的基础,长三角各都市圈高度重视健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第一,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上海积极建设上海交通综合枢纽、谋划建设上海东站,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杭州都市圈推进建设杭州至黄山、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铁路,加快市域铁路建设,以完善杭州都市经济圈对内、对外交通网络建设为重点,推进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全面对接,形成内联都市圈、外接长三角城市群的交通网和基础设施网。
第二,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上海积极建设亚太信息通信枢纽,力争实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的网络覆盖,为上海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升级;苏锡常都市圈积极建设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集中力量推进国家公安部汽车电子标识物联网、环保部环保物联网等重大行业应用示范工程在无锡试点实施等。
五、各都市圈把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作为根本保障
都市圈建设需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构建圈层内部的统一市场,长三角各都市圈高度重视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第一,积极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杭州都市圈加强信用长三角区域合作,打造信用城市联盟,构建以杭州都市圈为核心的信用城市联盟,推进跨区域的信用信息互查、诚信企业互认、信用服务机构备案互认工作;上海依托上海碳排放交易所,在长三角城市群开展碳排放交易,推进长三角区域内排污权交易工作,推动都市圈能源互联网建设。
第二,探索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杭州都市圈开展都市圈城市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工作,推进杭州、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水环境治理专项资金按因素法分配的转移支付制度。
(作者单位: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徐兆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