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上海社科院:庆祝建院50周年
发布时间:2008-09-08访问次数:6 信息来源:文汇报 字号:[][][]
分享到:

历史积淀

    上海社会科学院在成立初期就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总理曾对著名经济学家沈志远提出:由沈志远组建一个研究所,为当时的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服务。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不久,经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倡议,由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和上海社科院经济所联合筹备,于1959年4月在上海召开了以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作用为主题的全国第一次经济理论讨论会,对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97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恢复重建。面临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及时、宝贵的智力资源。1979年,前院长黄逸峰与人著文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改革经济管理体制。1981年,部门经济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经过深入调查,发表了《凤阳农村的过去与现在》一文,充分肯定了安徽农村的改革实践,这是当时上海最早宣传“包干到户”责任制形式的研究报告,在上海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在为地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方面,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较早提出开发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建议;明确主张上海产业结构必须从优先发展工业向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转变;浦东开发最初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提议的;举办上海世博会也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倡议的……

    正因此,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1988年对上海社科院说过这样的话:上海社科院已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学科比较齐全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机构。是市委、市府可以信赖的智囊团、思想库”。在庆祝建院40周年期间,江泽民同志在百忙中专门为上海社科院题词:“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新时代  新智库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向,把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也为本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随着国际形势的日益复杂多变,智库在各国政府决策咨询方面的参与度与影响力也越加提升。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动适应新形势,在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2005年起开始筹划、到2007年正式提出了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的办院目标,明确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一流的重大理论和政策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提供战略和决策咨询服务,成为在国际同行中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机构。

    近年来,上海社科院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理论和现实课题为主攻方向,通过学术和理论积累、人才培养、平台拓展、决策咨询功能提升等各方面的有力举措,在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的进程中稳步前行,成效初显。

   

多方举措  智库力建

    扎实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底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智库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上海社会科学院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统一部署了院12个重点学科和14个特色学科的工作,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重要成果,并着力进行学科后备力量建设,为发挥智库的决策咨询作用打好基础。

    2007年,上海社科院发表和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著作。在第六届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成果奖和第八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共有41项成果获奖,获奖总数在全市保持第三。

    为培养兼具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能力的智库型专才,上海社科院确立了发展智库人才的战略。全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683人,包括正高131人、副高170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5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2人,宣传系统重点学科带头人14人,另外还有一批专家学者当选全国和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2人,全国政协委员2人;市人大代表8人,其中常委2名;市政协委员9人,其中常委2名)。

    在拓展智库平台方面,从2004年开始,上海社科院着力打造“世界中国学论坛”,引起广泛关注。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成功举办的第一、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出席的中外学者达800多人次,其中外国学者达250多人次,众多重量级国际大师应邀出席并发表演讲。第三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也将于今年9月8-9日举行。作为世界中国学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该论坛已初步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品牌。“多元视野下的中国:和而不同”、“中国与世界:和谐、和平”、“和衷共济: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三届中国学论坛的主题组成一个整体,将向世界传达当代中国的理想和追求。

    同时,上海社科院积极贯彻落实“开门办院”、“合作办院”的方针,与中国社科院、北京外交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大、上汽集团,以及江苏、浙江等省社科院开展全面或重点合作,并与国外著名智库开展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与不同社会领域的机构、部门合作举办了一系列学术论坛。

    自2005年以来,上海社科院与北京外交学院连续四年合作举办了东亚思想库网络金融合作会议,取得了积极成效和广泛影响。通过江浙沪三地社科院合作成立的长三角联合研究中心,该院长三角研究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力量之一。通过与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综合研究院和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合作,积极开展综合配套改革研究,不断提升“三城论坛”的影响力。2007年,该院与欧洲艺珂人力资源管理学院共同合作完成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展望及与国际接轨的劳动法规的影响》,据艺珂研究院统计,共有26家国际知名媒体采用各种方式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中国国内也有20余家新闻媒体直接参与了该项活动的报道,充分肯定了该项课题的重要价值,对该院的对外宣传产生了积极作用。最近,该院还与广西社科院、北海市人民政府合作成立了广西北部湾(北海)发展研究院。

    上海社科院在提升智库的决策咨询功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开展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例如,该院开展的“上海‘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研究(学者版)”,为上海市“十一五”规划总体思路特别是战略发展重点和方向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意见。2007年,该院承担了上海世博局委托项目“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经来自全国各地上百位专家上百次探讨,“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中国馆方案基本采纳了该院的研究成果,并吸纳该院三位专家作为主题馆最终方案制定小组的专家顾问。三年来,该院共有83项专报获得中央、有关部委和上海市领导批示。在“第六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评选中,有11项科研成果获奖,位列全市第二。连续编撰出版的“上海发展蓝皮书”等11种年度报告已经初具品牌效应。

    上海社会科学院创建于1958年9月7日,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社会科学院,由当时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和上海历史研究所、上海财经学院、华东政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律系合并而成。初期设有哲学、经济、历史、政治法律和国际问题5个研究所。“文革”期间被迫关闭,1978年5月正式复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目前为上海唯一的综合性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全国最大的地方社会科学院。现设有2个研究院、15个研究所、9个职能处室、11个直属单位和近20个院直属研究中心。在职工作人员800余人,在读研究生近600人。院党委书记、院长为王荣华。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基本定位: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

    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繁荣发展先进文化,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设。

    总体目标:成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靠得住、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库、智囊团。

     

决策咨询与基础研究比翼齐飞


学科建设门类齐全

    学科建设一向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工作的重点,学科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新智库建设的能力和质量。上海社科院现有12个重点学科、14个特色学科,是该院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1、马克思主义理论

    该学科是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交流平台和核心团队,由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研究员任学科带头人,由院内不同学科的多名研究员形成主要团队力量。近年来对马克思有关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度的论述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多成果。主要由学科成员担任导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是全国社科院系统内唯一的该二级学科博士点。

    2、政治经济学

    在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雍文远、袁恩桢等教授的带领下,学科建设以基础理论为依托,以应用研究为重点,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30余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中心建设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曾先后获得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40余项。注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以及在现代经济理论框架下进行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组织撰写的《社会必要产品论》及12卷本《上海经济发展丛书》以及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系列丛书等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该学科设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史与企业制度、上海经济发展史、金融制度与金融史。学科下设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和中国企业史资料研究中心。学科带头人为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主任张忠民研究员。学科自上世纪50年代起在上海及全国就享有公认的学术地位,197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复院以后,在张仲礼等老一辈学者带领下,承担了大量研究课题,受到国际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

    4、产业经济学

    该学科由杨建文研究员领军。学科研究从产业分析破题,重点是金融、信息、汽车、商贸、装备工业等产业,形成系列性年度发展报告。随后突出研究开放条件下的产业竞争力和产业成长性问题,同时在上海国资的布局结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近年来通过与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等学科的结合,形成有特色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和产业发展对策思路。

    5、世界经济

    该学科设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以国家对外开放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为核心,研究覆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经济全球化和亚太区域合作等专题,同时涉及美、欧、日等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台港澳经济。先后完成出版了四部专业教材。编辑出版的《经济全球化论丛》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2003年起,着重推进“经济强国”与“中国国际地位”专题研究,与院“国际关系”重点学科合作,每年出版一部《中国国际地位报告》。2004年起,系统推进“新开放观”研究。

    6、经济刑法

    该学科2002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成立,以所长顾肖荣研究员为学科带头人。已承担了9项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6项上海市级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以及若干国外委托合作项目和院重点项目。学科科研人员共发表相关论文150余篇。由顾肖荣任主编的《经济刑法》是我国第一部以经济犯罪为研究对象的论丛。出版了《证券法教程》等学术著作二十余部。

    7、国际关系

    该学科团队由黄仁伟研究员领衔,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东欧中西亚研究所的研究力量组成。长期以来以国际战略研究为主要学科优势,注重动态对策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中美关系(包括台湾问题)、亚洲地区合作机制(APEC、10+3、六方会谈、上海合作组织等)、非传统安全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受到中央有关部门以及上海市委的重视和肯定。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围绕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体系。《中国国际地位报告》、《国际关系研究》(季刊)、《国际问题专报》等在国内外取得较高评价。最近3年,学科成员主持并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50余部;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主持国际合作项目8个,出访50余人次。

    8、上海城市史

    该学科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传统优势学科。历史研究所自1956年建立以来,一直将上海史列为研究重点,编写、出版了一批大型资料汇编、专著和史料,翻译、出版了《上海法租界史》等著作,1999年又推出了15卷本《上海通史》,奠定了在海内外上海城市史研究中的领先地位。学科还致力于上海口述史的研究,已出版3辑近120万字。2007年特大型工具书《上海大辞典》正式出版,是继《上海通史》后的又一里程碑式的学科建设基础工程。

    9、传统中国的社会文化研究

    该学科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传统中国研究中心”全力推动的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钱杭研究员。研究方法以文献研究为主,兼顾多种研究方法。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史、经学史、文学史、宗教史、中外交通史,尤其在中国社会史、经学史、宗教史研究方面,更是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成就。《传统中国研究集刊》是集中展现该学科所获成就的研究平台。

    10、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

    该学科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人员为核心力量组建,学科带头人为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汉龙研究员。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为主要研究内容。突出社会学与社会管理、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相关探讨,同时以城市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咨询为知识服务的方向。目前着重开展经济与社会交互关系的系列研究项目。

    11、城市文化研究

    该学科有四个研究方向:城市文化理论研究、城市文化现实问题研究、城市文化史研究和城市文化国际比较研究。城市文化理论研究方面,有《城市文化研究丛书》和《城市文化译丛》等研究规划。城市文化现实问题研究方面,《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是全国第一本城市文化发展年度研究报告。城市文化史研究在《上海文化通史》、《上海文学通史》的基础上,着重开拓都市民俗史、城市文化与性别、江南城镇文化等专题史研究。学科负责人为文学研究所所长叶辛和蒯大申研究员。

    12、思想文化研究

    该学科的研究特色为以文化理论研究为支撑,以意识形态研究为抓手,兼顾文化产业。学科带头人为许明研究员。近三年来,学科成员共承担了9项国家级项目、18项上海市项目、3项院级项目。目前正在完成“20世纪革命文化活动史”丛书的写作。研究成果已经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决策咨询:立足上海  服务长三角

    以学术底蕴和科研实力为依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为党和政府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是上海社科院的办院方针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上海社科院率先开展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较早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战略思路和举办上海世博会的建议。

    20世纪90年代,上海社科院的科研骨干,联合其他专家深入浦东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就浦东的开发模式、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真知灼见的观点和极有实用价值的建议。

    继1980年代较早提出举办世博会的建议后,2003年,上海社科院承担了“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B方案研究,提交的报告《确立“世界城市”目标,开拓“创新城市”路径——“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B方案》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并于2004年问鼎第五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2007年,上海社科院承担了世博局委托项目“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相关研究,为主题馆和中国馆的主题演绎提供了历史学和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专业知识支持。

    2005年,上海社科院组织专家全力进行了“上海‘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研究(学者版)”,为上海市“十一五”规划总体思路特别是战略发展重点和方向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意见,市领导对此高度关注。

    此外,上海社科院还大力开展自主设立的一系列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研究,包括世博会后的上海战略、创新型国家战略与上海的选择等。

    2007年,上海社科院完成上海市委、市府及有关领导部门交办的课题40余项。近3年来,有83项专报获中央、有关部委和上海市领导的批示。

    上海社科院发挥智库的决策咨询作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得到了上海市领导的认可。2006年3月,韩正市长视察该院时感谢社科院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长期以来为上海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并鼓励他们继续发挥智库作用,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生教育

    作为学府,上海社会科学院从建立之初就担负着科研和教学的双重任务。“文革”前招收本科生,复院后,于1979年成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同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为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位授予单位之一。1979年录取的复院后首批研究生共37名,涉及经济研究所、部门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哲学研究所、法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等共六个研究所的18个专业。目前,上海社会科学院在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管理学等6个学科门类中,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应用经济学及历史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招收国外留学生的资格。现共有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4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在读研究生近600人。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师资力量雄厚,师生比高,拥有50名博士生导师和207名硕士生导师,近300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科研、教学人员;教学资源丰富、科研经费充足,拥有藏书115万册的现代化图书馆和丰富的成果数据库与文献数据库以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开展国际间的科研交流合作,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日本、波兰等十多家科研机构和大学签订学术交流协议;包括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海外知名学者被聘为我院名誉研究员或特聘研究员。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近30年来,毕业研究生大多在上海党政机关、高校、科研机构、文化、金融、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部门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领导干部、著名学者、业务骨干、部门负责人,恢复高考后该院培养的首批研究生厉无畏现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著名老学者

    沈志远(1902~1965)

    经济学家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浙江萧山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受党组织派遣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回国。1949年当选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起草委员会成员,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曾被毛泽东称为“人民的哲学家”。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筹备组主任。1958年起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代表著作:《新经济学大纲》、《近代经济学说史纲》、《现代哲学的基本命题》、《计划经济学大纲》等。

    李亚农(1906~1962)

    历史学家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四川江津人。1927年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日本被捕,1932年出狱。1933年回国,1941年投笔从戎,1942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主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历史学会会长,为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的创办人之一。1958年起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代表著作:《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殷代社会生活》、《西周与东周》、《中国的封建领土制和地主制》等。

    孙怀仁(1909~1992)

    经济学家

    建国前曾与胡愈之、叶圣陶等名家一起主编过《月报》。建国后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上海经济学会理事会主席、上海经济学会会长。著有《中国社会经济史》、《上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简史》、《资本的循环与周转》、《资本剩余价值》、《政治经济学卷》及  《新闻学概论》等。

    邹依仁(1908~1993)

    经济学家

    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生院,获学士、硕士学位。历任上海复旦大学统计专修科主任兼统计教授、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上海商学院统计系主任、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上海财经学院统计系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著有《高级统计学》、《工业统计学》、《旧上海人口变迁研究》及《质量管理原理与方法》等。

    王惟中(1903~1996)

    经济学家

    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德国柏林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是上海最早讲授《资本论》的学者之一。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著有《<资本论>讲授提纲》、《<资本论>专题研究》等。

    周伯棣(1900~1982)

    经济学家

    早年留学日本大阪商科大学银行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复旦大学银行系主任、上海财经学院教授、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著有《近代中国的纸币——鸦片战争前到一九一九年》、《中国财政史》等。

    许本怡(1907~1983)

    经济学家

    1933年上海商学院毕业,获商学士学位。1934年起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哈佛大学研究院。还专程到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攻读会计和统计学,获商业管理硕士学位。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副所长。著有《财务报告分析》、《工商管理》、《基本会计》等。

    周煦良(1905~1984)

    文学翻译家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华东师大外语系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研究员。译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福尔赛世家》、《他人就是地狱》、《外国文学作品选》、《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自然科学史》、《有产者》、《西罗普郡少年》及《刀锋》等。

    来源:《文汇报》日期:2008-9-05

   


 

快捷服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