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市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巴音朝鲁作重要讲话,并就我市全面推进文化研究工程顺利实施提出具体要求,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唐一军主持会议,市领导程刚、卓祥騋、寿永年、成岳冲、姚力出席了会议。
文化研究工程是我市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地集中高精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精品工程。2004年,我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去年8月又讨论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决定》。去年10月,我市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巴音朝鲁亲自挂帅的宁波市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
会上,巴音朝鲁充分肯定了文化研究工程取得的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和良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他要求,全市各级要充分认识实施文化研究工程对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并就下一阶段我市文化研究工程提出要求。
巴音朝鲁强调,要在“三出三强”上努力取得新的突破。“三出”:一是出思想。要不断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在具体研究中要把思想性体现在正确处理一元和多元的关系中,体现在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体现在正确处理理论研究与服务大局的关系中。要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解读“宁波现象”和宁波精神,努力形成符合科学理论、符合宁波实际的理论成果,指导和推动宁波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发展。二是出精品。整体提升宁波学术文化的影响力,关键是做好“优势”和“特色”两篇文章:依托优势学科,做强系列精品;发挥文化特色,做优独特精品。三是出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学术名人名家。要立足培育,通过课题研究、学术讲坛、专项培训、挂职锻炼、进修深造等途径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要广聚博纳,努力集聚一批高精尖文化精英人才。要完善政策,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流动、分配、奖励机制和成果评价机制。
“三强”:一是强合力。要着力形成协同推进机制,要明确市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联三方的职责,落实责任主体,充分发挥各县(市)区、各部门和社会各方三方的积极性,形成研究工作的强大合力。二是强管理。要不断增强创新文化研究的活力,保证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在相关学术范围内有较大影响,保证应用对策研究成果对解决实际问题管用。要积极创新管理方法,引进竞争机制,采用项目整体承接、基地建设、招标、委托、项目许可等多种形式,建立质量把关制度,成立专家委员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项目跟踪制度。三是强投入。要切实为文化研究提供有力保障,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统筹安排文化研究工程方面的资金,用于工程启动、项目研究和成果奖励,各县(市)区要多渠道筹措经费,承担本地承接市立工程项目的主体投入,项目承接单位要设立配套经费。各级各部门要多方筹措资金,鼓励社会力量赞助和捐助文化研究工程,积极探索公益文化事业社会办的新路子。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卓祥騋介绍了近年来我市文化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我市通过开展宁波当代发展研究、宁波历史文化研究、宁波名人研究和宁波历史文献整理,挖掘宁波文化的丰厚底蕴,推出了一批在研究宁波和宣传宁波方面有较高学术水准、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成果。我市弘扬宁波精神,把宁波精神概括为“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相继推出了张建昌等先进典型,并推出了《山海情》等20多部优秀文艺作品;以古为今用的原则拓展历史文化,就宁波史研究、浙东学术文化研究、天一阁与藏书文化研究、地方志研究、宁波名人研究等开展了系列研究;以诚信为本的理念挖掘商城文化,成立了“宁波帮”研究会,出版了《宁波帮大辞典》及王宽诚、赵安中、应昌期等传记;以爱国爱乡的精神传承革命文化,先后出版了《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史料》、《浙东抗战与敌后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中国共产党宁波历史大事记》等;以服务大局的意识研究现实问题,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港区的一体化、“宁波活力”与发展模式、“八八战略”与“六大联动”、“加减乘除”和“三农问题”、建设“平安宁波”、“法治宁波”以及宁波市干部群众关心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市社科院、宁波大学以及余姚市、鄞州区分别交流了各自文化研究工作进展情况。